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鹽水 八角樓

八角樓:


八角樓為鹽水區保留最完整的木造建築,為鹽水區地標之一,八角樓約於距今一百多年前建造,全棟以木材建成,建築形式古樸典雅,其建築特色顧名思義為八角造形,全棟由福州師傅完成。


其建築為3進2落,第1進在太平洋戰爭遭美軍炸毀,第2進在日治時期為擴充庭院而拆除,第3進則是現存的八角樓,有兩層樓,一樓為磚造,二樓全為木造,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曾駐守八角樓,庭院內現有「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設營所」石碑。

很復古的建築。

八角樓年久失修,於921震災時更受巨創,台南縣政府文化局爭取行政院文建會經費挹注,於西元2005年底完成整體修復工程,八角樓又再度以他獨特美麗姿態,睥睨人來人往、物換星移的月津古鎮。

昔日前清時代,舟船往來於福州鹽水之間,極盛時期,鹽水的商務熱鬧全台排行第四,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當時的製糖業極為發達,其中一位葉姓的糖商在此發跡落腳,他在今中正路、中山路交叉口,也是過去市集的中心,建造八角樓。

八角樓的出現,恰好說明了鹽水鎮當時貿易活動的興盛及葉家因糖業貿易致富的風光。八角樓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樓頂有微翹的八角而得名,是重要的特色之一,舊稱八卦樓,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它在台灣是屬於相當特殊的歷史建築。大陸泉州商人葉開鴻在此創設製紅糖的「葉連成商號」,由葉開鴻先生及子葉瑞西(清朝同治時代之五品文宮)、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費時十年才完工,從此奠定葉家在鹽水的地位。


歷時十年始完成興建的「葉連成」宅院,原為一座西向東佔地約三百坪的三進大厝。八角樓原為這三進式豪宅中的一部份。曾經富甲一方的「葉連成」商號因糖業生意而奠定其地位。昔時,藉著天時、地利之便,與沿岸各港郊貿做起的生意,坐擁盡享航運之便的月津港。當時臺灣對唐山易以水路為唯一路線,因此船隻所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

經由船運將糖運銷大陸,再將內陸產製的絲綢運回販售。商船返航時,為求一帆風順,除了質輕的絲綢,通常兼運福衫、磚瓦、石條等物以做為「壓船底」以求船身平穩。後來,當這些壓船底的建材逐漸形成規模之後,葉家便利用這些建材建造了一座這些「壓艙貨」就成了葉家興建三落式大厝「八角樓」的最佳建材。

八角樓樓高兩層,建築全用木榫連結,未用一根鐵釘。雖然時代更迭,人事幾多變化,簷間彩繪已然不復往日鮮豔,但仍可從樑柱、門、楹與窗櫺等細節處,品味當年建造時的巧思細工。
其原為三進規模,第一進為四間店面、第二進為閩南式建築,第三進八角樓,是台灣少見、外型獨特的閣樓式建築,它北側有一間三、四坪大的「茶房」,據說是昔日曾中過秀才的葉瑞西與文人們吟詩、觀海景的地方,後方還有一座大花園。
可惜第一進在日本昭和十年市街改建部份遭拆除,其餘在二次大戰期間被美軍炸毀,第二進則在昭和十七年日本人選定第三進八角樓為建立廣場,紀念伏見宮貞愛親王,而將其拆除,移至現今鹽水的民生路重建而成,第三進雖然在二次大戰期間逃過一劫,但後來由於政府市區重劃把後花園改這成今日的郵局。現僅留最精華的第三進「八角樓」供後人遙思前人風華。
它的特色為八角造型,為雙層木造建築。全棟是由福州師傅完成,其建材也全都來自大陸福建。整棟建築物是由十二支長約二十四尺的大福杉支撐,由一樓直通二樓,撐出建築也稱出主人的氣勢。它所有樑柱接頭,均採古法接楯,未用一根鐵釘,全部用榫接方式完成。

八角樓的正面,舉目所見皆為木造,素面造型,簡樸渾厚,如施以雕琢,處處表現出作者的匠心獨運,直讓人有種置身木藝殿堂的感受;反觀八角樓後面牆壁,又是另一景象,下半部為大形石條,上半部則為整齊漂亮的幾何圖案紅磚壁。讓人對一百五十年前木工師父的巧思稱讚不已。另外其迴廊、樓梯、門板、斗拱、鏤空雕花…等,均相當考究精細,雕刻栩栩如生。因此八角樓被譽為臺灣不可多得的巧思建築。
資料來源:鹽水區公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