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台南溪北區由來

舊臺南縣位於臺灣本島的西南方,是臺灣平原面積最大的一個縣,東以關仔嶺、大凍山、崁頭山、竹頭山、三角南山和嘉義縣為界;以西阿里關山、大烏山、內烏山、草山頂、龍船窩、大坪溪和松仔腳溪和高雄縣為界。南以二仁溪(二層行溪)和高雄縣為界;又以曾文溪和臺南市為界。北以三層崎、鹿寮水庫和八掌溪與嘉義縣為界。

南瀛大地貌最徹底改變的當屬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嘉南大水患。此次大水山洪,挾帶大量土石泥沙沖入台江及倒風兩大內海,不但使曾文溪改道,鹽水溪南移,更將內海及濱海口全部填成陸地─北從鹽水港、下營茅港尾、蔴荳港到西港、安定港口、永康洲子尾以西全部陸化。

舊臺南縣因歷史因素數度增減領域,最大曾在日治時期涵蓋雲林、嘉義,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臺灣後,將雲林、嘉義各自恢復為縣,因此台南縣的區域就此固定。

曾文溪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東水山,源頭海拔高2440公尺,全長138.5公里,流域面積1176.7平方公里,流經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大內區、山上區、善化區、官田區、麻豆區、安定區、西港區、七股區、最後在安南區和七股區之間,流入臺灣海峽,其主要支流有塔乃庫溪、普亞女溪、草蘭溪、後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

由於曾文溪正好其橫切整個臺南,因此以曾文溪溪為界劃分為「溪南」與「溪北」兩地區:即原日治時期台南州所屬之新豐郡與新化郡(溪南),與北門郡、新營郡、曾文郡(溪北),而兩地在歷史、自然、人文方面則都有相當的差異,其中溪南地區因鄰近臺南市,固隸屬於臺南都會區之內,內政部訂其屬於都會生活園,所以發展遠勝於溪北地區。

屬於溪北地區如下:
新營區、鹽水區、柳營區-------------------新營區
白河區、東山區、後壁區-------------------白河區
佳里區、西港區、七股區,北門區、將軍區---北門區
學甲區、麻豆區、六甲區、官田區、下營區---曾文區



參考資料為:台南縣-維基百科
            曾文溪-維基百科
            行政院公報-臺南縣(市)合併改制計畫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麻豆 蔴荳古港文化園區

台南縣長蘇煥智表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還原3百多年前平埔族麻豆社的歷史場景、勾勒出古港與倒風內海的變遷,同時細數著有關「龍泉」、「鳳池」等傳說,對於建構台灣歷史記憶、豐富文化內涵,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蔴荳古港文化園區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古港遺跡,經台南縣政府重新規畫後,開闢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園區內重塑4百多年前蔴荳古港港區水域、碼頭、坡道等場景,富含歷史與教育意義。

入口的招牌

他這個古航道,很漂亮,很適合來這散步。

直走會有個涼亭可以拍照休息


相傳水堀頭是屬於倒風內海的3叉港,佔地利之便,船隻可直通福建,水堀頭舊港曾是主要的砂糖、鹿皮出口港口,商船在水堀頭靠岸卸貨,繁華一時,可以稱得上是麻豆的發跡地。《諸羅縣志》中除載有平埔族人為主的麻豆社外,也有漢人為主的麻豆街,漢人移民台灣之初期,大多聚居在海岸港口,而這些港口往往成為街市,麻豆街舊址即位於倒風內海三叉港邊,應是漢人遷入麻豆的最初居住處。清乾隆中葉後,河道淤塞、海岸線西移,目前僅存部分碼頭遺跡。

很特別的階梯


蔴荳是「麻豆」的古時候的寫法,而且這兒本來就是麻豆古時候的碼頭所在,所以直接叫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整個園區包含古時的水堀頭遺址、古航道、還有龍穴、鳳池的傳說,而散置園區的製糖用的石車,則是自龍湖挖掘出來的。

出土文物,都是在講述古人的藝術作品

在這文化區裡面,所擺設的東西,都是古人的傑作,也都是出土文物

古老的佛像

漁網用的網墜

放魚的魚簍

出土的湯勺以及碗

很特別的包包


在這裡面還有許多介紹一些歷史的相關資訊

製糖用的石車

園區的步道旁、外面的人行道旁都樹立著不少關於麻豆糖業、鹽業、信仰、文化、平埔族的解說和麻豆港的興衰,有興趣的人,可以安排一點時間,順著步道觀看,對於麻豆會有更深的認識。(資料來源 MOBILE)

麻豆 總爺文藝中心

「總爺」在今天「總爺糖廠」南邊之庄頭,此地清代是「總爺」衙門(舊稱「營盤」)所在地,「總爺」是清吏知縣之下文官,當時轄域包括:麻豆堡、茅港尾堡、赤山堡、番仔田堡、三結義堡、佳里興堡、西港仔堡、後營庄、太西庄等地。

社長宿舍

麻豆總爺糖廠原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社所在。該社於明治三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十二月,由日本企業家淺田正文、相馬半治、植村澄三郎、山本直良等人發起成立,屬於三菱企業集團。翌年,運用政治手段強制收買林波等人設立的麻豆製糖廠,隔一年設立蕭壟製糖所。當時台灣糖業再度興盛,甘蔗種植面積迅速增加,蕭壟製糖所壓榨能力已無法負荷,明治四十三年春,在同區域內有增設製糖工場的計劃。同年八月,台灣總督府計劃對各製糖會社甘蔗原料區進行調整,而製糖所原料區過大,有被削減之虞,因此設立新工場的問題迫在眉睫,最後選定台南廳溝仔墘庄總爺,為設立新工場的地點。

紅樓

明治製糖在昭和五年與六年期的產糖量為二百六十二萬擔,創空前的產糖紀錄,此時該社與基礎堅實的台灣製糖,及雄氣萬丈的大日本製糖,鼎立稱霸於糖業界。其製糖工場在日本有三個所,上海一個所,在台灣有總爺、蕭壟、蒜頭、南投、溪湖、南靖、鳥樹林等七個所。

石燈

一九四五年二戰後,日本在台灣的各糖業株式會社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所接收。翌年,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改組為台灣糖業公司第三區分公司,仍設址於麻豆總爺糖廠內。民國三十九年七月,撤銷分公司,變更為「總爺糖廠」,將蕭壟、玉井、灣裡、三崁店、車路墘等糖廠列入管轄。民國四十七年七月,又改組為「麻佳總廠」,將總爺及蕭壟兩工廠合併經營。民國六十三年,撤銷總廠,更名為「麻豆糖廠」。(資料來源 總爺藝文中心)

用酒瓶做成的裝飾,給人很特別的感覺,又很好看。

走進這條路,改覺就像回到以前一樣。

看著這些載冥思的石像,整個人都靜了下來。

以前日據時代所用的古井。

鹽水 台灣詩路

在台19線上,遠遠就望見「台灣詩路」這四大字,也是一個門牌的象徵。接著,車子開進羊腸小徑,不一會兒,路旁就有著高高低低像河流一樣的陶版詩在眼前。樹隨著風搖來搖去,就像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導覽員搖了迎賓鐘之後,便踏上了詩路之旅。聽著導覽員姐姐的吟詩,大多是台語的但也有一些是國語的,可真是千變萬化,上面的詩被作者寫的如詩如畫:有些是我熟悉的歌曲、有些則是寫了許多有關日常生活的事情,而有些是敘述有關台灣的詩。台灣詩路裡美麗的詩路意境,就像在夢境一樣,飄浮在半空中。


看著他的牌子,都會想作詩了呢!
一整條路上都是別人創作的詩,走起路來都會讓自己覺得是詩人呢!


詩路的旁邊,種植著許許多多的木棉,真是美麗極了!台灣詩路那有很多的花,很漂亮!那是因為執行長想要一年四季都有花!所以就種了各式各樣不同季節性的植物,這樣台灣詩路就可以一年當中都有不同的風貌!


走在這桃花樹下,讓人心情都好了起來。


在大榕樹上,我們看到樹上綁了很多小帶子,有一塊三角點的大石頭,三角點是繪製地圖之基準,所以很多登山的人都會來到這邊也順便綁上帶子留念。在這裡也有提供民宿讓旅人休息的地方,可以參觀台灣詩路,讓時光回到四五十年前,享受一下不一樣的滋味。


門口的標示,這裡就是台玩"詩"路拉。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鹽水-鹽水天主教堂

鹽水教堂:

    鹽水天主教堂創立於民國44年,可說是全台灣造型最特殊的教堂之一,不管是基督教堂或是天主教堂,很難在裡頭找到中國傳統的門聯或詩詞。但鹽水的天主堂,在整體建築架構上,卻有著濃濃的中國風貌。西元十六世紀,天主教會派遣學識淵博的傳教士到中國,將西方的新知識介紹給中國 人,同時容許中國人用自已的方式信仰天主教,使天主教逐漸被中國人接受。當年駐守「聖神堂」的李少峰神父,毅然地突破傳統,採中國傳統建築架構,完成中國 風面貌的天主教堂,期望爭取更多的鹽水鎮民信仰天主。

進入這裡後就可以看到很特別的教堂呢!
這是早期鹽水人民心中,慰藉處,聽長輩敘述這裡的時候,看得出以往這裡繁盛的回憶絲絲

這是殿中的內容,看得出虔誠以及莊嚴的態度。
祭天殿內部裝潢和設計非常華麗以及隆重,看見上面的香垢也是信徒們寄託,日積月累
出來的見證。

聖母亭外觀十分搶眼,讓人無從起就產生了敬畏感!
     聖母亭外貌古樸莊嚴,裡頭供置聖母像,慈藹俯視芸芸眾生,據傳是根據民國二十五年 上海全國天主教大會中的聖母造形,再參酌民間信仰中的媽祖塑像,雕鑿而成的「中華聖母像」。純中國風貌的聖神堂,在鹽水鎮雖僅有二、三十來年的歷史,但天 主教已逐步深耕至各個角落,它的建築風貌也如它的教義一般,已是鹽水鎮民和研究田調者心中的美事。

鹽水 八角樓

八角樓:


八角樓為鹽水區保留最完整的木造建築,為鹽水區地標之一,八角樓約於距今一百多年前建造,全棟以木材建成,建築形式古樸典雅,其建築特色顧名思義為八角造形,全棟由福州師傅完成。


其建築為3進2落,第1進在太平洋戰爭遭美軍炸毀,第2進在日治時期為擴充庭院而拆除,第3進則是現存的八角樓,有兩層樓,一樓為磚造,二樓全為木造,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曾駐守八角樓,庭院內現有「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設營所」石碑。

很復古的建築。

八角樓年久失修,於921震災時更受巨創,台南縣政府文化局爭取行政院文建會經費挹注,於西元2005年底完成整體修復工程,八角樓又再度以他獨特美麗姿態,睥睨人來人往、物換星移的月津古鎮。

昔日前清時代,舟船往來於福州鹽水之間,極盛時期,鹽水的商務熱鬧全台排行第四,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當時的製糖業極為發達,其中一位葉姓的糖商在此發跡落腳,他在今中正路、中山路交叉口,也是過去市集的中心,建造八角樓。

八角樓的出現,恰好說明了鹽水鎮當時貿易活動的興盛及葉家因糖業貿易致富的風光。八角樓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樓頂有微翹的八角而得名,是重要的特色之一,舊稱八卦樓,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它在台灣是屬於相當特殊的歷史建築。大陸泉州商人葉開鴻在此創設製紅糖的「葉連成商號」,由葉開鴻先生及子葉瑞西(清朝同治時代之五品文宮)、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費時十年才完工,從此奠定葉家在鹽水的地位。


歷時十年始完成興建的「葉連成」宅院,原為一座西向東佔地約三百坪的三進大厝。八角樓原為這三進式豪宅中的一部份。曾經富甲一方的「葉連成」商號因糖業生意而奠定其地位。昔時,藉著天時、地利之便,與沿岸各港郊貿做起的生意,坐擁盡享航運之便的月津港。當時臺灣對唐山易以水路為唯一路線,因此船隻所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

經由船運將糖運銷大陸,再將內陸產製的絲綢運回販售。商船返航時,為求一帆風順,除了質輕的絲綢,通常兼運福衫、磚瓦、石條等物以做為「壓船底」以求船身平穩。後來,當這些壓船底的建材逐漸形成規模之後,葉家便利用這些建材建造了一座這些「壓艙貨」就成了葉家興建三落式大厝「八角樓」的最佳建材。

八角樓樓高兩層,建築全用木榫連結,未用一根鐵釘。雖然時代更迭,人事幾多變化,簷間彩繪已然不復往日鮮豔,但仍可從樑柱、門、楹與窗櫺等細節處,品味當年建造時的巧思細工。
其原為三進規模,第一進為四間店面、第二進為閩南式建築,第三進八角樓,是台灣少見、外型獨特的閣樓式建築,它北側有一間三、四坪大的「茶房」,據說是昔日曾中過秀才的葉瑞西與文人們吟詩、觀海景的地方,後方還有一座大花園。
可惜第一進在日本昭和十年市街改建部份遭拆除,其餘在二次大戰期間被美軍炸毀,第二進則在昭和十七年日本人選定第三進八角樓為建立廣場,紀念伏見宮貞愛親王,而將其拆除,移至現今鹽水的民生路重建而成,第三進雖然在二次大戰期間逃過一劫,但後來由於政府市區重劃把後花園改這成今日的郵局。現僅留最精華的第三進「八角樓」供後人遙思前人風華。
它的特色為八角造型,為雙層木造建築。全棟是由福州師傅完成,其建材也全都來自大陸福建。整棟建築物是由十二支長約二十四尺的大福杉支撐,由一樓直通二樓,撐出建築也稱出主人的氣勢。它所有樑柱接頭,均採古法接楯,未用一根鐵釘,全部用榫接方式完成。

八角樓的正面,舉目所見皆為木造,素面造型,簡樸渾厚,如施以雕琢,處處表現出作者的匠心獨運,直讓人有種置身木藝殿堂的感受;反觀八角樓後面牆壁,又是另一景象,下半部為大形石條,上半部則為整齊漂亮的幾何圖案紅磚壁。讓人對一百五十年前木工師父的巧思稱讚不已。另外其迴廊、樓梯、門板、斗拱、鏤空雕花…等,均相當考究精細,雕刻栩栩如生。因此八角樓被譽為臺灣不可多得的巧思建築。
資料來源:鹽水區公所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官田-葫蘆碑生態園區

葫蘆埤建於康熙53年,主要為灌溉蓄水用,因形狀像葫蘆而得名。更因凌波仙子─水雉在此棲息而聞名。官田葫蘆埤榕公,位在往麻豆方向的一七六線道旁,樹齡已105年,已列入台灣老樹之列。夏秋之際此處也是菱角集貨場的重要地點。夕陽餘暉,白鷺鷥劃過天空與埤中的吊橋垂影形成一幅意境的畫面,碑旁矗立著石碑題有「菱香舟影」四字,此地己被列為新南瀛八景。位於總統水扁故居東、西庄邊緣的葫蘆埤,一年多前因乾旱乾涸,埤塘小島底部具百年歷史的「漢番禁獵碑」重見天日,葫蘆埤最近為配合親水公園工程,將水源放掉,埤內古石碑再度浮出水面。

上面寫著這地方的歷史。
很漂亮的風景區,在這散步可以讓自己變得很清淨。

可以來這吃點海產:)

走累了還能休息一下呢,他們的椅子也很特別。


明鄭時期的葫蘆埤就是當地農田的主要灌溉水源,而官田鄉過去又是西拉雅族的主要耕地,也是漢番雜處的區塊,最足以證明當地漢番雜處的證據,就是豎立在葫蘆埤小島上的「漢番禁獵碑」,為當時清朝官方所雕刻設置。由於小島崩毀,漢番禁獵碑隨之崩落在葫蘆埤水池中。


長的很可愛的石雕。

走橋之前先看一下風景吧!

走在吊橋上心情特別不一樣呢!


湖畔的風景!